互联网法律服务机构纷纷推出人工智能法律咨询产品
★常态化制度化法治体检助企业发展
★探寻企业需求实现法律服务行业化
★多层次多维度立体式提供法律服务
★职业化全方位全程式全球化是方向
★大数据分析可为特色法律服务提速
营商环境建设需要“法治体检”,乡村善治依靠法律护航,弱势人群需要法律保障,人工智能法律咨询产品提供定制服务……近年来,各地进行的专属法律服务探索越来越多,主要是针对某类人群或某个行业、地区提供的有针对性、个性化的“法律锦囊”。
专属法律服务为什么越来越多?有哪些好处?是否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发展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近日,《法制日报》记者就此采访相关专家学者了解到,随着律师业务与专业愈加细分、服务网络覆盖逐渐扩大,公共法律服务产品的精准度不断增强,人民群众享有的基本公共法律服务质量和水平日益提升。公共法律服务逐渐成为一种随时随地随身的服务,能够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领域、多样化、高品质的法律服务需求。
“法治体检”成企业生产经营“护身符安全带”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法律问题不可忽视,为了避免法律风险,2018年11月,司法部在全国范围内部署开展为期两个月的民营企业“法治体检”活动。2019年6月,司法部印发《关于深入开展民营企业“法治体检”活动的意见》,推进“法治体检”活动常态化、制度化。
民营企业“法治体检”活动一经推出,各地纷纷响应:天津开展“法律服务助力民企腾飞·百家律所走进百家民企”行动,由100家律师事务所上门为100家民营企业“一对一”提供法律服务;广东省佛山市启动律师服务“三进”活动,组织律师服务团走进400多家企业、工业园区、商会协会提供特色法律服务;湖北省宜昌市组织全市71家律师事务所、784名律师建立67个公益法律服务团队,开展“问诊把脉送服务、精准高效解难题”帮扶行动,为2000多家企业提供“保姆式”公益法律服务。
一套专业、系统的法律服务产品,无疑能够帮助企业有效规避法律风险。有企业代表说,如今企业生产经营中的不少环节要同律师打交道,仅聘请一名法律顾问已远远不够,法律服务产品可以帮助企业解读法律、规范运行,是企业生产经营的“护身符、安全带”。
律师在民营企业“法治体检”中担任什么样的角色?“律师参与服务民营企业,可以根据企业需求进行多种法律服务。”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副会长张学兵告诉记者,在服务内容上,律师可以参与代理诉讼、仲裁案件,调查企业财产被查封、扣押、冻结情况,防范知识产权风险,提供融资并购、境外投资、上市、破产重组等专项法律服务;在服务方式上,要充分尊重企业意愿,实行免打扰服务,企业需要什么服务就提供什么服务,企业喜欢什么服务就提供什么的服务,企业需要什么时间服务就什么时间提供服务,努力增强法律服务的针对性。
张学兵坦言,法律服务从专业化转向行业化,意味着要不断探寻企业需求。仅有法律专业知识是不能够满足企业需求的,企业家不仅要求律师懂得法律,更要懂得从企业家的视角思考问题,懂得企业家的思维方式,这样的法律服务人才才是当代民营企业所需要的。
民营企业需要“法治体检”,初创企业更需要法治护航。
今年5月,广东省首个旨在解决港澳青年在创新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的专属机构——广州市天河区港澳青年支援中心在天河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正式挂牌成立,开设港澳青年服务窗口,为港澳青年在粤创新创业锦上添花。
天河区港澳青年支援中心相关负责人评价说,法律服务是保护港澳青年创业者合法权益的重要途径,能为他们的创业实践提供法律支持。这些企业可以通过线上互联网服务平台和线下服务中心,随时与律师高效沟通、深度合作,解决创业初期面临的法律问题。
各地推动法律服务资源多样化,优化法律产品供给,保障不同群体权益今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提出从不同领域的多样化法律服务需求出发,推进公共法律服务多元化专业化的改革任务,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江苏省张家港市为1600名劳模打造专属法律服务项目;北京市平谷区依托残疾人示范温馨家园中的34个残疾人法律服务站,以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与北京稳正律师事务所签订法律服务协议书,为残疾人免费提供专属法律服务……
记者发现,越来越多的“法律锦囊”不仅出现在企业合规审查中,也为群体权益的保障贡献智慧。
“公共法律服务产品分为有形产品和无形产品,有形产品包括看得见摸得着的各种文书范本、法律服务工具等,无形产品则是丰富的与法律相关的业务咨询服务。”华中师范大学应用法学与法治社会研究院教授杨凯告诉记者,公共法律服务的产品体系应当是多层次、多维度的立体式供给体系,从而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为不同年龄段、不同经济收入水平、不同文化水平和不同诉求的人们提供多元化法律服务。
“这些人才和社会组织、企业等主体,在政府主导下参与公共法律服务,其人员素质、知识结构、服务水平等都需要更进一步规范,从而在源头上保障服务质量。”杨凯说。
“我认为,客户需要的是律师提供的专业化法律服务,这是根本。”金诚同达律师事务所主任庞正忠认为,未来的发展趋势是,律师能够提供职业化、全方位、全程式、全球化的法律服务。如果律师7×24小时都能够给客户提供这样的法律服务,律师行业就会永远都有生存的空间。如果律师既能防控客户的风险,又能够给客户带来利益和价值,律师就永远不会被淘汰。
人工智能法律咨询产品提高针对性实效性,为公共法律服务插上腾飞翅膀新媒体时代,让群众足不出户解决问题是公共法律服务的目标。
广东省深圳市率先推出民营企业“法治体检”自测系统;北京组织律师服务团队成员与企业代表建立微信群,企业遇到疑难法律问题时,由多名律师从不同专业、不同角度提供咨询解答……
值得注意的是,互联网法律服务机构纷纷推出人工智能法律咨询产品,人工智能在法律行业内逐渐成为热词。
未来的智能化法律服务会是什么样子的?“律师可以私人订制,24小时全天在线、专业特长自动匹配。”上海百事通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执行副总裁张金玉曾在天津举办的2018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描绘出这样一种愿景。
张金玉认为,法律问题具有显著的多元性、复杂性、个性化等特点,法律服务恰恰是最需要订制的。以往的法律服务模式主要表现为手工作坊式,存在门槛高、服务效率低、服务过程不透明等问题。在庞正忠看来,互联网是工具也是高速发展的基础,不去积极拥抱互联网,不去迎接大数据时代,不去运用人工智能,未来的律师事务所可能面临生存危机。“我们应该把互联网、大数据甚至人工智能作为律师事务所重要的科技手段和工具,以期各项业务向前发展。”庞正忠说。
人工智能能否助力打造全业务、全时空的公共法律服务网络?对于这个问题,杨凯的看法是,全业务就是要求公共法律服务网络实现服务项目、服务产品、服务需求全覆盖;全时空就是在任何时间、地域和场景都可以为老百姓提供其所需要的法律服务。只有覆盖全业务,才能保障公共法律服务的全面性和充分性,而只有遍及全时空,才能保证公共法律服务全流程、无缝隙、广范围、多维度和多向度,充分发挥其快捷、高效、普惠、共享的功效,及时为老百姓排忧解难。
杨凯认为,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构建全业务、全时空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有了基础条件和技术保障。因此,借助大数据分析控制平台强化服务数据的互联互通和分析研判,从而提高公共法律服务的针对性、实效性,能够真正为公共法律服务插上腾飞的翅膀。
“不久的将来,越来越多的企业、团体、特色人群将享受到随时随地随身的公共法律服务。”接受采访的专家乐观地预期。
来源:北大法律信息网
本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账号的观点与看法。
免责声明:文字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具有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以作处理。本声明未涉及的问题参见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当本声明与国家法律法规冲突时,以国家法律法规为准。
更多法律资讯和优质课程的获取,欢迎关注法宝学堂公众号(ID:PKUFBXT)!
- 上一篇:聚焦灵活用工朋友小时工了解一下
- 下一篇:用商标法来辨别假冒仿牌产品任何行业均可适用